Ordering customized catering design (490)
本部新聞 新聞與公告 中華民國經濟部ministry Of Financial Affairs,r Oc全球資訊網
美國前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認為,兵推結果帶來3個啟示:須強化對中嚇阻、台灣勿存放棄心態、先做足軍備糧食準備。 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第8波,今天新增489例死亡病例創歷史新高紀錄。 值得關注的是被外界認為免疫逃脫能力較高的最新Omicron亞型變異株XBB.1.5,東京確認出現15例。 竹北市公所今天通過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發放民生紓困金自治條例,市長鄭朝方表示,每人可領取新台幣6000元,將發放12億7000萬元,預計農曆春節後進行相關作業,盼在兒童節前夕完成。
2021 年年底,經濟部中小企業跨域生態系計畫前來叩門,成為大浪退去後,推動平台與食品業者轉型的一陣東風。 浪的另一頭,對食品業者來說,兩個多月的三級警戒禁止內用,餐飲業遭受重創,連帶也波及食品加工業者。 以海森食品有限公司為例,過去以銷售餐廳為主要通路,隨著餐飲業的蕭條,訂單一夕下降九成,生意一度幾乎停擺,面臨存亡關鍵。 在物流面,愛上新鮮首創北北桃三小時、全台24小時生鮮到貨與超商取貨機制;在產品面,以自有品牌做出差異化,曾創下月銷50萬片舒肥雞胸、上萬包藜麥毛豆等生鮮「爆款商品」的銷售紀錄。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認為,餐飲業的衰退也拖累飯店營運,使原本就因住宿旅客衰退重挫業績下,雪上加霜,不過不少大集團知名飯店陸續改為都更危老改建,不論未來會成為住宅、商辦,或結合馨旅店重新推出,前景還算可期,但單純的餐廳店面則沒那麼樂觀。 我國餐飲業部分營收有賴國外旅客消費挹注,然而109年3月之後,全球疫情日趨嚴重,臺灣開始限制非本國籍人士入境,導致外國觀光遊客驟減,連帶衝擊了餐飲業的營收表現。
餐飲業做為國人最喜歡的微型創業型態,營收表現充分反映一般民眾的消費能力與市況。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徐佳馨指出,餐飲業營收在2019年前多呈現穩定成長,但2020年因疫情出現反轉,2021年尚未恢復元氣,三級警戒更讓業者叫苦連天。 新冠肺炎疫情使國人微型創業最熱衷的餐飲業衰退嚴重,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整體餐飲業營收降至近5年低點,又以外燴團膳類降至9年低點最慘。 雖然疫情逐漸趨穩,但過往生活習慣恐難回頭,參與其中者在市場未見底前,均得多方評估、調整因應未來變局。 丁原偉指出,目前雲品國際尾牙春酒接單情形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北部據點全年300場的目標,也來到70%的達成率,今年的尾牙市況熱絡,每場的桌數最多增加3至4成,桌價的預算也同時提升2成至3成。 邁入後疫情時代和國門將解封,沉寂2年多的尾牙春酒市場也逐漸復甦,飯店業者觀察,今年春酒尾牙有提前開賣、企業預算提高,桌價與桌數價量齊揚、尾牙型態更多元3大趨勢。
去年餐飲業營業額年衰退6.37%,其中以外燴團膳類年減12.66%最慘,寫下9年新低。 專家指出,許多餐飲業者禁不起長期作戰壓力而歇業,但房東多為免打壞店面行情、租金降價普遍不多,「未來店面市場變化耐人尋味」。 在市場競爭與疫情影響的夾擊下,餐飲業汰弱留強的態勢更為明顯,業者不得不開始正視數位轉型議題。 然而轉型並非一蹴可幾,除了需要一定的資金,還需要完善的規劃與有效的執行,即便是選擇與第三方餐飲外送平台合作,仍需要面對平台抽成的成本壓力、平台中眾多餐飲業者競爭等問題。
另外,餐飲業更將透過「國際市場開拓」、「智慧科技應用導入」及「多元行銷推廣」三大面向,協助餐飲業朝國際化發展,以提高其智慧化、國際化及創新模式。 在餐飲業銷售額方面,自105年的4,835億元成長至109年的5,747億元,於106年首度突破5,000億元(詳見圖3),每年銷售額皆有所成長,年均成長率為4.4%。 但109年銷售額成長率僅0.6%,較108年成長率下降了4.6%,可見在疫情的衝擊下,餐飲業的銷售額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使得成長趨緩,但是靠著外送與外帶市場以及冷凍餐食在線上線下通路販售,使餐飲業的銷售額仍有微幅增加。
顯見餐飲外送平台受惠於疫情而快速發展,許多的餐飲業者除了提供自有的外送服務之外,也另外與外送平台合作,爭取網路行銷與曝光機會,進而開拓客源。 餐飲業者除了需設法降低內部經營壓力,其面對的外部競爭壓力以及消費者行為的轉變亦不容忽視。 four.各主要國家內需市場概況: 主要國家零售市場受疫情影響已逐步降低:我國、美國與南韓受惠補助與紓困方案推動,加以消費者轉往線上採購,淡化疫情衝擊,零售業營業額於2020年及2021年創下新高,且今年1-10月營業額明顯較疫情前同期成長,分別增加10.7%、32.0%及17.4%。 外燴 日本零售業營業額至今仍未回到疫情前水準,今年1-9月年減0.9%。 其次為行動支付增加4.8個百分點,主因大型零售業者陸續推出專屬的行動支付工具,加上民眾因疫情提高行動支付使用率。